|
6月6日,北京市发布《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上,《方案》强调要把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并在公务员招考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因岗设职,鼓励公平竞争。
这是一则令高职毕业生乃至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喜大普奔”的消息。北京市把高职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有行业人士评论,此次政策颁发,不仅是一次人才选拔的“破冰行动”,而且彰显了对职业教育的肯定、鼓励和支持,给职业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受此利好影响,以中公教育为代表的多只教育股迎来大涨。6月7日-6月8日,中公教育股价共计上涨16.25%,昂立教育上涨超9%,传智教育、学大教育、全通教育等跟涨。
拓宽高职生就业渠道,以公平打开职教广阔未来
在就业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相对狭窄。需求端就业市场往往以唯名校论、唯学历论作为用人导向,极大影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求职选择。
从《方案》内容看,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到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从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到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十条具体举措颇具针对性。其中,高职毕业生可考公务员,于“体制内”而言,拓宽了选才渠道,契合北京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于广大高职毕业生而言,不仅多了个就业“门路”,更体现为一种对其身份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也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有媒体评论称,《方案》的出台可以看做是对《新职业教育法》的落实,无疑是在更大范围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方案》将进一步打破职业教育就业歧视,为职教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也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植入人才沃土,蓄积发展动能。
非学历教培市场有望扩容 龙头企业或直接受益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高职学校招生557万人,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9万人,招生规模也超千万余人。市场人士分析表示,高职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不仅直接给人才招录培训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量,庞大的用户计数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参培意愿,激发职教培训市场的潜力。
近两年,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岗位的招录人数有所增多,且向应届生倾斜。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接近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在疫情反复影响以及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逐渐加剧,人才招录市场需求增加,带动非学历教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德勤、高禾投资研究中心统计,2019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过5700亿元,到2023年将超过9000亿元,其中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
对于该赛道的企业来说,在政策不断利好的情况下,非学历职业培训行业迎来经济转型时期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随着行业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这个市场更利好有资金实力和教研及师资能力的头部机构。对于老玩家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龙头企业来说,更是有望充分享受市场扩容带来的市场红利。
以公考行业为例,有数据显示,公考行业的前两大玩家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的市占率就达到近60%。除此之外,还有粉笔公考、腰果公考等在线平台瓜分剩余的份额。根据中公教育2021年报显示,中公公务员序列的考试培训达到33.69亿元,也占了全年营收的近一半收入。中公教育表示,2022年会继续巩固招录市场领导地位,以稳健发展保持有效研发投入,强化领先的职业教育创新平台优势。
天风证券表示,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职人员的规模化自然更新、稳就业等因素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招录市场长尾趋势还将持续强化。在新行业环境下,中公教育将通过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优化,对新增就业需求进行更快的响应和更有力的承接,从追求高增长规模转向可持续健康发展。
有行业人士表示,但这也不意味着人才招录市场“一路坦荡”,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课程质量、以及如何更好地获客,始终都是关键的制约因素。相比于其余机构而言,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拥有一定的培训经验优势,但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也至关重要。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