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中国信息报道
·账号注册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尚信息报道-新闻 > 信息快报 > 会议报道 > 正文
天津滨海新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中国信息报道 2020-10-15 20:23:40
     10月15日、天津市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波介绍了滨海新区关于盐碱地生态绿化的探索实践、显著效益和发展方向等相关情况;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黄如兴介绍了滨海新区城市绿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效;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局长孙晓峰介绍了生态城在推进盐碱地改良和优化城市绿化景观方面取得的成效。发布会上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波介绍说:
  滨海新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环境,通过创新技术引领,积极探索具有新区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一是深耕盐滩绿化实践 突破“绿色植物生长禁区”
  滨海新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各类盐碱地面积1958.9平方公里,约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6.3%,其中重度盐碱化的土壤占陆地区域的53.5%,曾被专家称为“绿色植物生长的禁区”。
  多年来,滨海新区通过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和积极探索,深耕盐滩绿化实践,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截至2019年底,全区实有树木5690.8万株,其中乔木818.3万株(行道树21.55万株),常绿173.55万株,灌木16709万株,组球42.78万株,藤本2978.27万株。绿化覆盖面积16073.2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519.03公顷、绿化覆盖率39.17%;公园绿地面积3838.21公顷,其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3419.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高标准推进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中约174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绿化任务,2020年底提前完成三年造林计划1.72万亩。
  二是释放生态效益 激活“二次创业”内生动力
  滨海新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绿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从“体量”建设到“精致”修饰的转变,从“以点带面”到“共建共享”的转变,促进了城市社会效益和“软实力”双提升。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成为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的特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成为展现新区新形象的亮色,激活了滨海新区“二次创业”的内生动力。
  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把良好的城市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生态绿化技术体系应用,成功打造了泰丰公园、遗鸥公园、东堤公园及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屏障等重大生态项目。如今,无论是泰丰公园、泰达植物资源库,还是生态城的生态谷公园等,都已经成为新区乃至全市百姓赏景、休闲、游玩必去的“网红打卡地”。滨海新区以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创新团队、高端项目,360上市公司总部、紫光云总部相继落户,以忆云共享、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滴滴出行、运满满、货拉拉等平台经济集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招商引资、产业升级,激发了区域经济活力。今年1-8月,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约3.48万户,同比增长43.03%;落地内资项目4740个,同比增长47.3%;新开工项目171个、投资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15.5%、10.8%。截至9月初,入库国科小企业2434家、雏鹰企业878家、瞪羚企业98家,对照全市新动能引育计划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99.3%、76.3%、85.2%,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2家(累计达28家),对照全市新动能引育计划完成全年任务的100%。



  三是坚定绿色发展方向  绘出高质量发展底色
  马波表示: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继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坚持解放思想、科技创新,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持续探索重盐碱地快速、低成本原土高效绿化技术和盐碱土壤低成本改良技术,研究重盐碱地区水生态、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并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绿化品质;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成果展示区,塑造绿色发展新样板;同时,依托滨海新区生态绿化技术成果,为我国西部盐碱地的开发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借鉴泰达苏伊士合作区的成功经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绿化建设。
  ——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黄如兴介绍了滨海新区城市绿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效时表示:
  新区从经开区1984年在盐碱荒滩上起步建设,自1984年开始,新区园林人就开始了盐滩生态绿化建设的探索研究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反复实践,已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创建了“暗管排盐工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生盐土/吹填土(海泥)快速直接改良绿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绿地植物生长调控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三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采取了排盐工艺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绿化成本(目前,按300元/平方米的绿化标准,每平方米绿地建设成本较非盐碱地绿化增加100元左右,主要是客土费用和排盐设施费用;按12元/平方米的养护标准,每平方米养护成本较非盐碱地增加5-6元),包建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实现了生态绿化从无到有的生态奇迹,绿水、绿廊、绿地、绿谷、绿岛次第铺开。同时,通过持之以恒的科研探索和创新实践,我们为盐滩绿化建设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承担并开展了60多项国家、市级等科研课题;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项;授权10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参编10余项国家、市级标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历经时间、空间、不同区域的实践检验,滨海新区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支撑性的技术体系。以此为支撑,通过优先选种乡土树种、科学引种适地树种,建立了以白蜡、国槐、臭椿刺槐、法桐、栾树、皂角等为主的绿地骨干树种与其他多种绿化景观植物共同生长的多层次、多类型、结构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经统计调查,在滨海新区绿化建设中广泛应用的绿化植物资源约290余种,其中乔木约100种(主要有白蜡国槐、洋槐等)、灌木约120种(主要有西府海棠、榆叶梅、紫叶李等)、花卉草坪等约70种(主要有萱草、鸢尾、玉簪等)。同时,坚持城市发展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天津大道改变传统平原地区道路绿化单一的“线”处理,变“线”为带,形成“花叶相应、林溪相见、层次丰富、尺度适宜、景观有序”的城市廊道景观;月季大道以丰富的花卉品种完整的绿地系统打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官港森林公园以“林、苇、湖、田”为特色,打造出“生态、大绿、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
  滨海新区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经过了跨度很长的时间检验,经过了在不同区域推广发展的地域检验,经过了大范围大面积使用的应用检验,经受住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验,无论在滨海新区,还是辽宁大连、营口、河北曹妃甸,山东东营,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等重盐碱地区,都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是解放思想、科技创新的结果,其成果较早地诠释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新区深耕盐滩绿化实践,加大推广应用:一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因地制宜的大幅度提高绿化面积。二是为我国西北地区盐碱地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借鉴泰达苏伊士合作区的成功经验,服务于 “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绿化建设。
  当前,滨海新区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新城建设,城市园林作为基础性行业和部门,我们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我们相信滨海新区园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定能展现新的风姿、再创新的辉煌。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局长孙晓峰在介绍生态城在推进盐碱地改良和优化城市绿化景观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 2008 年 9 月开工建设。生态城大部分区域为渤海湾退海盐碱地,环境本底条件恶劣,充分体现了自然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中新两国领导人对生态城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要求生态城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领导和推动下,坚持“三和三能”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持续探索,将一片盐碱荒滩改造为绿色发展的沃土,初步打造出一座绿色宜居的美丽新城。
  生态城通过持续改良利用盐碱地,切实消除环境影响,有效降低生态风险,实现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目前,已建成城市公园 27 座、面积约 658 公顷,社区公园 8 座、面积约 24.7 公顷,累计绿化面积近90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在新华网主办的第六届绿色发展峰会上,获评“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称号。回顾生态城十余年盐碱地绿化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注重生态优先,坚持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城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建设中修复、在发展中优化的思路,构建起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 复合生态系统。早在2008年开工建设之初,生态城就将自然湿地保护纳入到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中,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确保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在保留、恢复、修复原始湿地的同时,建设了蓟运河故道示范段、惠风溪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将积存 40 年的污水库改造城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湖,同时挖深湖底、堆山造岛,沿湖建设8 公里长绿化带,形成风景优美的湖岸景观。
  二是注重环境改善,实现生态构建与自然涵养。生态城将建设绿化景观、创建水域湿地、原生态保护、打造公园绿地等有效组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然涵养。利用河道、湖泊水系沿岸建设湿地,采用修复、补种等措施恢复原生湿地植物群落,吸引鸟类及小动物栖息,建立起半盐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在滨水景观中间1/3区域建设生态缓冲带,大量种植本地耐盐碱、耐干旱植物,并利用泌盐、聚盐植物吸收排出土壤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此外,在滨水景观靠近城市道路的1/3区域,采用客土排盐模式,打造精品滨水景观。既保证了景观连续性,又节约了客土资源,减少了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是注重合理搭配,构建盐碱地特色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城建设之初便制定了本地植物指数不小于0.7的指标。按照该指标要求,在盐碱地绿化实施过程中,把黑松、国槐、白蜡等本地适生植物当作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引入法桐、皂角、银杏等抗逆性强、适应性快的外来树种丰富绿化景观植物多样性,并适当点缀耐盐碱植物,打造了层次分明、季相显著、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植物群落。在快速形成景观效果的同时,既保护了区域植物多样性,又避免出现大量引进外来树种高成本、不适应、难成活的问题。
  四是注重因地制宜,塑造城市特色绿化景观。生态城充分利用原状地势,精心设计,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绿化景观建设的可行路径。在岸线优化方面,精心打造河岸、湖岸自然景观带和亲水活力带,充分利用30多公里海岸线,建设南湾公园、南堤步道,实现蓝绿交织。在公园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轮滑公园、篮球公园等多处风格各异的主题公园,并将12公里长的生态谷作为城市绿轴,形成自然风光带和综合功能带。此外,生态城还打造了和睦路樱花大道、和顺路金色大道、和畅路秋色大道等特色景观大道,实现一路一景、移步换景。



  五是注重资源利用,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生态城立足水质性缺水的现实,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广泛利用道路、广场、绿地、屋面等场地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所收集的雨水既作为景观补水,也用于绿化灌溉。在公共绿地,配置雨水调蓄设施,有效增加雨水吸纳力,并采用透水砖、石屑等铺装,提升雨水渗透力。目前,海绵城市68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完工,顺利通过国家多部委联合验收,形成了永定洲公园、甘露溪、生态谷等一大批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绿化精品,海绵城市建设正在从“试点片区”向“全域示范”迈进。
  六是注重品质把控,加强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养护作业方面,精准开展绿化浇灌及施肥,做到“因树实施、随季而变”,保证植物各生长周期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为节约用水,在绿化养管中坚决杜绝大水漫灌,将80%的绿地浇灌水源切改为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并通过海绵城市收集雨水进行补充浇灌。持续推进“精细化、智慧化”养护管理,建立绿化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绿化巡查问题实时反馈、及时处理,借助物联网设备监测虫情和土壤墒情,提高绿化养管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七是注重效益统一,兼顾经济效益与景观效果。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城有效降低50%以上的盐碱地改良资金成本。不仅构建起结构稳定的生态环境,还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约了养护资金,达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城将节约出来的资金充分利用在植物组合搭配上,适度提高苗木栽植密度及规格,把看不见的资金变成看得到的景观。
  十二年来,生态城在盐碱地治理和绿化景观建设上不断改进创新,实现城在景中、城景相融,打造出一座花园中的城市,让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未来,生态城将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生态化,进一步探索盐碱地技术改良和城市景观绿化,加快建设生态城经验推广中心,成为展示盐碱地绿化经验在内的绿色发展窗口,同时会同新方有关部委组建“中新花园城市小组”,充分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建设具有浓郁国际范的花园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合作美丽滨海之城。
来源: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作者: 王敏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关于我们 | 技术支持:北京首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8015322号-1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南路甲6号 热线:13770988030